读文献就是把文献读一遍?错了!

2019-03-01

又是一年开学季。

如何更高效地阅读学术文献?怎样建立理想的读书生活?

石头君在其著作中分享了他的学习和研究体会。

石头君本名王雨磊,1988年出生,2018年破格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本文摘自《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王雨磊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版。

一、读文献为何对写作至关重要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写论文也是如此,写论文的关键是论文之外的功夫,其中一套功夫就是读书的功夫。读书为什么对写论文至关重要?道理很简单: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前期的输入,哪有后期的写作?通常我们都有一个体验,把书读好了,写起来就下笔如有神;而相反,如果书没读好,总是会觉得文思枯竭,不知如何下笔。对于学术研究者和研究生来说,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是从事科学研究或论文写作的前期阶段和必要储备。通过阅读文献,阅读者可以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了解目前研究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别人都在做什么研究、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主要的观点——同时为自己的研究打基础。阅读文献,也就是掌握学术的研究语境。很多时候,作者写一篇文章,如果不熟悉文献,往往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重新讨论一些前人已经说过多遍的老问题,而且还不一定能够说清楚。

在做应用研究的时候,这些观点是直接可以采用的,而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既要熟悉和掌握这些文献的基本观点,又要对这些文献进行超越,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研究的边际位置,以此确立自己的研究的边际贡献。

二、如何读文献

(一)一定要读一手文献

为什么要读一手文献?其实说白了,读书就像吃饭,咀嚼人家的二手饭菜,不仅吃不饱,而且也没营养。二手文献总是经过压缩、选编和处理过的,而且这些文献都是服从于它们原文的表述需要的,并不是原原本本的文字,也就不是原汁原味的原典。要想了解道家的思想,你就直接读《道德经》《庄子》,要想获取儒学知识,你就直接读《论语》《孟子》,尽管原典读起来费力,但正是因为费力,才能够吸收到原著最本初的营养。

反过来说,经典是被时间检验过的文本,是优秀的作品,隐藏其中的思考方式、思维习惯、发问角度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揣摩和模仿的。不亲自接触这些文本,我们就无从学起。

(二)要学会英文阅读

不可否认,英文文献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学术语言。尽管我们经常提倡学术本土化,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英文世界的科学研究基础的确更为扎实,他们开展社会科学的时间比我们早,他们的研究体系比我们完善,因此,在进行文献梳理的时候,不能省略对英文文献的检索与阅读。当然,这并不是说唯英文为上,而是要辩证地看待英文文献,善用他山之石,通过阅读英文文献,提升你研究的层次,让你更具开阔的国际视野。

读英文文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开始肯定比较费力,可能读半天都不明白作者在说什么,这是文献阅读必经的阶段。怎么办呢?继续坚持读。万事开头难,就像上坡一样,一开始总是最吃力的,因为启动需要足够的马力,而当上了一定坡度之后,出于惯性,再往前走也就容易多了。有研究显示,任何文献最初的15%是最难读的,但是你只要读懂这15%,后面篇幅的阅读速度就会变得非常快。所以,要坚持读英文文献,平时就养成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

(三)读书与思考结合

读文献,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边读文献边思考。诚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有助于加深阅读,反思阅读是否有效。

边读书、边思考,至少有两重好处:第一,这些思考就是你将来进行写作、提出研究问题的基础,由于是你读出来的第一体会,因此它是最鲜活的,当然也就是独创性的;第二,这些思考一旦系统地提出来,即通过一个表述脉络将这些思考书写出来,其实也就是以后写文章时的文献回顾,可以直接拿来用。如何边读书、边思考呢?这里有几条建议。

第一,带着问题阅读。你从研究问题的角度出发,综合考量这篇文章,你会注意到这篇文章是否有效回答了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创新和不足,有哪些值得你进一步学习和借鉴。

第二,建立联系。要把新阅读到的内容与以前的知识进行对接。就像一棵知识树一样,你要让新阅读的知识嫁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上,同时批判性地进行知识重组:哪些补充了新的知识脉络,哪些修正了原来的知识结构,等等。这样一来,你的知识才不是零碎的,而是系统的。

第三,复述你的文献。如何才能算是真正读懂文献呢?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你能够复述这篇文献,同时能够以自己的话进行评述。只有如此,所读之书才会成为你的知识。复述文献的一个好方法是写读书笔记,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可以促使你更准确地描述你的阅读内容,只有写明白了,才说明你真正读明白了。

(四)精读与泛读

为什么要精读文献?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文献,说白了,就是前人在同样的研究领域,问了哪些经典的问题,做了哪些经典的回答。不仅他们的提问与回答值得学习,他们的提问方式也非常值得后来者学习,因此,只有精读,才能学习到这些文章背后的治学路径。精读其实并不单纯是为了获知文献的观点,同时也是在学习做学问、写文章的方法。通过精读,可以模仿、学习作者的治学路径,从而为自己的学术之路奠定基础。

泛读往往是在开题之前,研究者需要熟知自己即将研究的领域的大致范围、主要学术观点、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进展,以便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研究创新和学术贡献。这些文献并不是现成的,不像精读文献那样,基本上是学界熟知的,泛读文献一般都需要阅读者进行海量检索、广泛阅读。广泛阅读是所有学术研究的基础,只有如此,你才不会重复前人的劳动,才能发现自己研究的边际贡献,从而进行必要的学术创新。具体来说,广泛阅读的顺序可以是先读问题,后读导论,再读结论,然后根据结论确定是否需要通读研究过程。当然,在泛读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一篇好的文献,也可以转为精读,尤其是那些引用率高、被学者广泛讨论的文章,特别需要精读。

(五)做读书笔记

阅读的同时,必须配合记笔记,边思考,边记录,甚至要摘抄那些经典的句子,然后再进行单篇文章的综述。随记与摘录便于深入了解文献,而综述则便于总体性地把握这篇文章,两者结合起来,基本上就可以吃透这篇文献了。

写单篇文献综述,需要将研究者的研究问题、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研究贡献等问题进行简要说明。这个综述、提炼的过程非常考验研究者。为了把这些问题写清楚,研究者必须反复认真阅读这些文献,因为读不清楚,就写不清楚,一旦写不清楚,就反过来推动研究者再次认真阅读,而写清楚之后,就会发现,再来阅读时,也更加顺畅了。

其实这些读文献、做笔记的功夫要在平时就做好,等到真正进行写作的时候,往往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精读,所以“功夫在平时”。当你把一篇一篇的文献各个击破之后,进行文献综述的时候你才会下笔如有神;否则,不吃透文献,写文献综述就会磕磕绊绊,不仅不能够用恰当的语句将这些文献的内涵与价值进行准确描述,甚至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导致只能干脆摘抄其他文献回顾者的语句,这样的文献回顾当然是很不成功的了。前面扎扎实实地做了精细阅读和读书笔记,后面再去阅读其他相关文章,你的文献阅读的效率也就跟着提上来了。

三、建立读书生活

人是很脆弱的,单靠短时激情和即兴发挥,很难有效完成系统而艰巨的阅读任务。如果希望有一个好的读书效果,就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读书习惯,构建自己的读书生活。

(一)建立阅读习惯

不管你是否需要从事学术研究的职业,假如你有一项研究或写作任务的话,那么,你应该尽早建立阅读习惯,越早越好。

首先,你要固定地进行文献阅读,因为文献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时甚至需要进行地毯式检索与阅读,很难一蹴而就。其次,你要有集中的大块时间阅读文献,因为阅读是一项需要专注、沉浸的工作。阅读的效率在专注之后才会提高,只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粗浅阅读,尽管也会有所收获,但是很难借此完成创新性的学术研究。

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必须固定地跟踪阅读一些好的文献,跟踪文献可以让你一直站在学术前沿,保持学术的敏锐度——尤其是专职的科研人员。要保证前沿阅读,一是要跟踪最前沿的期刊,比如《社会学研究》。一般来说,最好要有几个常看的期刊,尽管这些期刊不一定全部精读,但是最好浏览一下它们的目录和摘要,然后挑选那些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文章进行专门研读。不仅要跟踪期刊,还要跟踪前沿的学者,跟踪那些高引用率和传读率的文章。顺着期刊、学者和文章,就可以顺藤摸瓜,建立一个文献系统,最终就能把主要的研究文献基本囊括,甚至一网打尽。

(二)开读书会

所谓独学则无友,孤陋而寡闻。一个人读文献,通常会有盲点、死角,往往容易陷入死胡同。读书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对方可以检验你的阅读成果。假如对方认可你的阅读结论,说明你俩都对了;假如不是如此,你们之间出现分歧,要么是你们之间有对有错,要么就是你们的研究视野出现错位,但不管怎么样,这些分歧都有助于厘清阅读思路,甚至通过解决分歧,找到一个学术创新、理论推进的研究议题。

另一方面,读书后的研讨可以激励你再阅读,然后形成一个良性的“阅读—研讨—再阅读”循环。开过读书会的读友一定会发现,在讨论的过程中,读过文献与没读过文献,有霄壤之别:假如你没有阅读相关文献,你心里会很没有底气,不知道怎么开口;而假如你阅读甚至仔细阅读了相关文献,你会特别有表达欲。如果你阅读了,却没有说清楚,要么是你阅读不到位,要么是你表达不到位。当需要把你知道的东西说出来的时候,你就得逼着自己进行表述,而这个过程是特别容易催动自己思考的。

不管怎么样,读书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激励机制,它会催促你进一步阅读和表达。建议选修一些精良的理论课,跟着专家一起阅读,开读书会,写书评。这个过程可能看起来进步很慢,但是一旦你掌握了读书的窍门,你的进步会很大,你的学术境界也会再上一层楼,其后,撰写文献综述、提出研究问题等工作当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本文摘自《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王雨磊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社科学术圈整理。

宝宝起名

本站所有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之用,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与小编联系,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并给予反馈。
相关期刊推荐
企业技术开发

企业技术开发

企业经济 - 省级期刊

工程技术研究

工程技术研究

合作期刊 - 省级期刊

居舍

居舍

合作期刊 - 国家级期刊

机械管理开发

机械管理开发

合作期刊 - 省级期刊

当代体育

当代体育

体育 - 省级期刊

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信息科技 - 省级期刊

时代报告

时代报告

世界文学 - 省级期刊

美术大观

美术大观

合作期刊 - 省级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

合作期刊 - 省级期刊

时代教育

时代教育

合作期刊 - 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