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区块链的希望与原罪

2018-04-08

区块链始于金融,却又差点死于金融。

文 | 卢晓明

如今风口上的猪,俨然成了下一个互联网。

记得约莫在2016年,区块链就火得不行,话语之火燎于金融行业。业内区块链大会遍野,座无隙地,彼时区块链还因缺少真实落地场景被称为“风口上的猪”;转眼到今天,区块链真正落地的场景依然不多,但在话语层面已经成为了“下一个自治、可信的互联网”,讨论重点也从应用转向了哲学。

曾经对其讨论得极其火热的金融行业,却在这次的话语大战中缺席。我想金融行业并非无话可说,而是无人愿说。

区块链始于金融,却又差点死于金融。金融向来是个对监管极其敏感的行业,如今区块链受累于ICO而被蒙上疑云。监管表示支持区块链而又保持监管弹性,各家金融企业只愿起而行之,不愿坐而论道。

在我看来,金融依然是区块链最合适的落地场景之一,也是目前真实落地项目最多的行业之一。

在这篇文章,我会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区块链适合落地金融行业、区块链的不同特点分别适用于哪些金融场景,还有区块链的未来形态。

展开之前先感谢各位采访对象,本文主要是总结跟多位采访对象的讨论,我更多是述而不作。在此重点感谢91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许泽玮、北京阿尔山金融科技CTO邸烁、ArcBlock创始人冒志鸿、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黄金管家创始人孙吉光等。36氪记者王梦蝶对本文亦有贡献。

 

金融为什么适合区块链化?

金融之所以适合区块链技术落地,在于两点:难度更低,痛点明显。

1、难度更低指金融资产的虚拟性更容易上链。

我在之前就提到,数字货币之所以是迄今区块链最佳的应用场景,在于货币资产的虚拟性,使得其从发行、流通到存储,都可完全数字化。

说白了只要网络里的人达成共识,每过10分钟产生25个币,这25个归先算出题的人所有,该资产就算产生了。在中心化的央行系统中,央行可以直接创造货币。

许泽玮在接受专访时也提到,区块链适用于资产虚拟化程度高的场景。区块链利用分布式记账技术,让数字货币发行在链上进行,一经全节点确认,该信息就是真实有效的。这只对数字资产有效。如果是跟实体资产形成映射,一旦实体资产或确权信息本身是假的,链上资产就是假的。

因而,虚拟化程度越高的资产越容易上链。金融资产主要是资金、证券、票据或凭证等,虽然大多数有实物支撑,但其有效性大多取决于发行机构。

2、痛点明显指金融行业长期存在信任问题,反欺诈需求强烈。

金融市场之所以信任痛点明显,在于信息严重不对称,欺诈风险大量存在于各类业务。

由于金融机构处理的文件和信息往往事关获取资金,贷款申请资料、票据等资产归属性质的文件一旦出现造假,金融机构便损失严重。因此,金融行业存在大量信息验真需求,会雇佣大量员工负责风控审核。

换言之,这个行业为了解决信任问题花费大量成本,也最愿意为解决这问题而付费。而区块链,正如《经济学人》所言,就是一个信任机器(Trust Machine)。

 

区块链包含哪些技术,有什么优势?

说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具体应用之前,需要先谈区块链用到的几个技术。

区块链是一种按时间顺序的链式数据结构,使用了分布式验证和存储数据、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非对称加密算法等技术。

通俗来说,区块链就是大家一起来记住每个人有多少钱(分布式记账)。这本账本按时间记录所有人之间的每一笔交易,谁负责记账由事先说好的共识机制决定,每一个人都会实时同步完整的账本,改了一个人的没用,至少要改一半以上。由于信息是加密的,虽然账本透明,但是每个人有自己的代号,只有持有钥匙的人可以动账本里的资产。虚拟机的加入更是引入了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写下的规则。

我将整个信息上链的过程分成三步:生成(发行/确权/上链)- 加密 – 流转(分享/交易)。

原来,这三步通常是由第三方的机构来做的,比如银行、银联、交易所,总而言之通过一个平台完成,该平台就是中心。

那么,区块链这类“分布式记账”相较于原来的“中心式记账”有什么好处?

1、信息透明,增加平台原生公信力。

原来,平台的公信力都是通过自身品牌沉淀下来的。数据由于没有单个中心的存在,每个参与者都是网络中的节点,因此获取信息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这意味着整个平台的运营规则都通过智能合约呈现,公开透明,不像目前是黑匣子。

2、提高信息同步效率。

在点对点网络当中,不需要中心化节点去分发和同步数据,如果忽略网络传输因素,所有节点实时获得数据,数据同步几乎没有时差。

3、数据难以篡改,可验证真伪(可溯源)。

区块链的链式结构,加上分布式记账和共识机制等,决定数据难以被篡改。原来的中心化存储方式,一旦中心控制机构自身或者中心化机制被黑,账本就能被轻易修改,但是现在起码要攻破全网一半以上的节点或者算力。即便攻击得逞,参与者也会发现链出现问题,整条链相当于废了,黑客获得的资产没有任何价值,发起攻击得不偿失。

4、保证数据自主权,保障用户隐私。

如上所及,利用非对称加密技术,账本一定程度公开,但又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查看或者处置,只有通过秘钥才可以操作。文件储存在自身服务器或分布式存储上,资产或信息等文件通过生成哈希值固化,所有者通过秘钥授权他人查看或使用,保证了数据自主。

 

区块链适用于金融行业哪些场景?

用一句话说,几乎是一切涉及到多组织交互与协调的场景,区块链都能充当其中的平台。不同场景对区块链应用的深度不同,包括:

1、跨境支付、清算组织和交易所等,对数据实时同步有强需求的场景。

其中最著名的项目是Ripple。Ripple设计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支付网络,通过分布式数据库和一致性账本技术(Consensus Ledger)实现即时清算。主要作用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跨行清算原来依靠第三方清算机构,存在信息同步的时间差,部分国家没有银联等机构,跨行结算更是走的是Mastercard和Visa等国际清算组织的网关,速度更慢且成本更高。此外,时间差的存在更是让诈骗风险上升,比如双花或者利用到账时间诈骗。

2、监管、资产凭证流转和信贷资料审核等,对数据真伪有强需求的场景。

监管、法律电子证据的生成,要求数据实时同步且不可篡改。具体项目可以参考阿尔山科技的北京网络借贷监管系统、以及法律技术服务商有征。

涉及资产或凭证的生成、流转的领域,包括数字货币、资产确权与流转、票据、纸黄金(包括其他贵金属的电子化)等。具体项目可以参考黄金管家的鲸鱼币、平安壹帐链的资产登记平台。

区块链对虚拟资产最有效,对实体资产则有上链信息不实的风险。除了数字货币或电子票据等之外,纸黄金和房产等与实体相关的资产都面临这个问题。

不过,我在此前报道就指出,资产归属信息可以分成生成和流转两步,区块链无法保证上链信息真实,但一旦上链,起码在流转过程中无法篡改。这主要利用了链上信息不可篡改的特性,有点像运输贵重物品,我没法保证你给我的东西是真的,但能保证它在运输过程中不被偷换。

因此,为了确保实体资产上链真实,“物联网+区块链”、“权威节点+区块链”(中心化+去中心化)是未来的主要模式。

在黄金、房产等实体资产上链的场景下,保证上链信息真实成为重点,上链前需要权威机构对资产真伪和归属做认证,本质上是一个中心化的步骤。可以预见,未来是中心化认证+去中心化流转的形态。

至于“物联网+区块链”的典型场景,则是供应链金融和ABS底层资产的穿透。

供应链金融的自偿性要求金融机构“钱、货、权”必须有一样在手,因而该项业务的风控更侧重于欺诈风险而非信用风险。其最大的痛点是检验业务和资产的真实性,因此需要在极细的颗粒度上做全链条数据的跟踪。

供应链往往涉及房、车、货(物流)等相关资产,个人手动输入信息造假风险更高,利用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读取作业流程中的关键数据,再记录到区块链上,就更为可靠。

区块链搭建的供应链平台还接入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等其他角色,各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交叉验证,共同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产质量。相关信息还可以用于ABS的发行、存续期管理和贷后管理,道理跟监管思路十分类似。

目前做类似项目的有壹企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云平台、祺鲲科技、秒钛坊、前海益链等涉及供应链金融的平台。

3、对信息真伪和数据自主权有强需求的场景,涉及征信,行业或个人信息分享与交易等场景。

金融的核心之一是风险定价。风险的本质即不确定性,获取的有效信息越多,对风险的定价越准确。

由该层面出发,金融是个吃数据的行业,强特征数据往往事关企业和个人资金流水、健康等敏感数据。因而延伸出征信行业,还有大量的行业信息共享机制,包括金融行业的黑名单、多头借贷/投保风险、病例信息、车辆信息等。

为了评估用户风险,不同机构总是在做重复的信息收集和审核工作,而多头共债让信用档案的效力特别“薛定谔”,建立分享机制可以降低行业无效工作,也能准确评定多头风险。

然而,金融行业的信息共享机制千呼万唤,总不来。

比如网贷、保险行业的信息分享机制迟迟未能建立;健康险行业也未能从医院拿到投保人的健康信息;车险公司也未能对汽车全生命周期知根知底。

说白了,数据是我拿到的,为什么要分享?手握海量数据的巨头必然不愿意将核心竞争壁垒分享;跨行业分享数据更是难上加难,没有明显益处又可能泄露用户隐私,谁愿意呢?

可是如果从用户角度来说,数据是我的数据,我想给别人为什么还要经过机构同意?此话不假,但机构也提供了数据收集和核实的服务,有理由收取一定服务费。

有观点认为,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在这里可以保障数据的自主性。用户数据可以依旧保存在机构服务器或者分布式存储上,但是将文件生成哈希值存到区块链上,只有经过秘钥持有者授权才能查看,每次查看需要收费以激励数据持有者分享。这里的持有者包括数据收集者和用户本人。

如此一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了数据分享和交易平台,机构不用将用户数据交给第三方机构(有泄露风险),用户也可以拿回数据自主权。类似项目包括MatchupBox、IDHub、Engine、秒钛坊等。

 

区块链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说完区块链能做些什么,最后想讨论一下我正在思考或质疑的点,区块链不能做什么或者是不是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

1、区块链能解决利益问题吗?

区块链能解决信任问题,无法解决利益问题。

我在上面描绘了一个特别美好的蓝图:同行业或跨行业出现了数据分享和交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经济模型激励了大型数据持有方分享数据,同时用户拿回了信息自主权,从中获利。

请直面现实的骨感:要建立一个行业分享机制,难不在技术,而在利益。

数据,就是巨头的壁垒。你以为区块链出现了之后,行业巨头就愿意上链将其拱手相让?

即便“数据属于用户”这句话如此政治正确,但哪个巨头愿意把数据处置权交给用户?前区块链时代,腾讯、阿里、Facebook等巨头已是既得利益者,依靠自身的数据,跑成了万亿市值的公司。

最后离不开商业本质,这样的一条信息共享链的价值,还是要看是否聚集了足够多的人和角色,产生网络效应。壁垒不在于区块链技术,而在于如何让生态相关方上链。

2、区块链能降低运营成本吗?

创业者经常跟我讲的一个故事是,区块链使用的是闲置资源,因此更能节省成本。

首先,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就是利用高冗余来保障安全性。云计算厂商普遍提供的容灾解决方案是“两地三中心”,比特币和以太坊则是每个节点都有一份,共计成百上千份,显然一点都不节省。

其次,节省成本的前提应该是收益相同(用更少资源完成同样数量与质量的事),但利用闲置资源却可能牺牲了稳定性和性能。

闲置资源就像兼职员工,它肯定比专职员工更省钱吗?如果做的是短期或不专业的事情也许是,但IDC机房和云计算之所以出现,就是现代IT资源专业化的结果。为了保证网速和性能,机房之间经常走专线,内网网卡吞吐量达到50Gbps,更别提各种高性能CPU和存储。

民间普通的电脑和服务器,跟数据中心的性能和可用性完全不能比。比特币矿机的出现似乎就是这种计算资源专业化的注脚。

最后,有没有那么多闲置资源还很难说,并非所有用户都有动力和能力贡献自身计算资源。目前出现大量的行业链,基本都只对B端有感知,C端不知与我何干,也不一定拥有如此大的计算和储存资源。比如供应链金融、版权交易等。

因而,我认为,未来区块链若成为基础设施,也将与云计算结合。主要参与方很有可能是大型B端企业,后者作为生态参与方将自身的云计算资源贡献出来作为超级节点保持平台运行。

3、社区治理真的优于公司制吗?

创业者经常讲的第二个故事是,现在中心化平台借着垄断地位大肆抽成,站到了用户的对立面。未来基于区块链的平台将采用社区治理(也就是要革掉现有公司的命了),平台本身不盈利,或者抽极低比例佣金,喊起“买家少花钱,卖家多赚钱”的口号。

确实,滴滴、携程等互联网平台随着规模扩大,营收增长乏力,涨利润只能靠提费率。非盈利组织的形式可以将这部分让利给用户,同时改变原来平台主导不透明的分成机制。

漂亮的故事里,很多人讨论公开透明,可是很少有人讨论效率。

先不说参与区块链社区治理以兼职为主的成员结构,很可能会让其动力和开发效率不如公司制。毕竟现在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不少开发者都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兼职”。

假设Token大法魔力大开,开发成员受持有Token驱动,全职参与研发,管理项目的基金会本身不赚钱。这个逻辑在小范围的行业联盟可能行得通的,然而对于公链或者超级DAPP来说,每次链或DAPP等更新都由全体用户或者节点决定,完全社区治理的机制虽然公平,却低效。

比特币分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17年前,比特币社区就扩容方案争论了两年多,最后,BCH(原BCC)团队秘密政变,在Segwit2x扩容方案即将完成之前,单方面落实BitcoinABC。

这个讲究共识的社区,最终放弃了寻求共识。

民主决策很可能会增加交易成本,公司制的出现就是为了减少这些交易成本。

另外一种看法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主体之间的摩擦成本会降低,公司原有的成本优势将会瓦解。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来如何到来、何时到来,世人难以知晓。

我们早已知晓的是,社会并非只在意公开透明,还追求发展和效率。

目前荒谬之处在于,大部分的区块链项目把Token想得过于万能,也把未来想得过于纯粹:整个系统都架在区块链上,整个组织就是社区治理的公益形态。历史和现实却告诉我们,两者总在动态博弈。因而,不同的场景适合不同的运作方式。

最终如何平衡,我想应该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圣人。

宝宝起名

本站所有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之用,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与小编联系,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并给予反馈。
相关期刊推荐
中国水运

中国水运

公路与水路运输 - 国家级期刊

畜牧业环境

畜牧业环境

合作期刊 - 国家级期刊

艺术家

艺术家

合作期刊 - 国家级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

教育教学论坛

合作期刊 - 省级期刊

电工技术

电工技术

合作期刊 - 省级期刊

技术与创新管理

技术与创新管理

合作期刊 - 省级期刊

现代商贸工业

现代商贸工业

合作期刊 - 国家级期刊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

初等教育 - 省级期刊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合作期刊 - 国家级期刊

山西农经

山西农经

农业综合 - 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