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象似乎已经被驯化了,但不是被人类驯化的
几千年来,一种与狼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慢慢演变成喜欢蜷缩在膝盖上,揉肚子,每天吃三次粗磨食物的东西。
狗的这些变化不仅仅是行为上的。事实上,身体计划的变化——比如鼻子变短,松软的耳朵,更具表现力的面孔,体毛较少,婴儿期延长 - 是许多家养动物的常见现象。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指出,大象种群中也存在类似的特征,这引发了谁或什么可能驯化它们的问题。
研究人员提出的答案听起来同样令人惊讶:大象可能已经驯化了自己。
从根本上说,驯化是从每一代动物(或植物)中人为地选择适合人类生活最佳标准的代表的过程。名单上排名第一的必须是“玩得好”。没有人愿意为了牛奶而与一只毛茸茸的大哺乳动物搏斗,或者冒着眼睛的风险去吃早上的煎蛋。
虽然许多共同特征可能不是有意选择的,但有些基因与温顺伴侣的基因齐头并进,使许多动物看起来更苗条,威胁性更小。称为”驯化综合征“,与冷静、可爱、满足的动物相得益彰的特征集合,在野外或许对它们没有帮助,但肯定使它们更适合人类社会。
早在2017年杜克大学人类学家布莱恩·黑尔(Brian Hare)将驯化综合症的概念更进一步,推测它是否也适用于我们人类。
如果我们可以根据狗、羊、猪和牛的气质和吸引力来选择应该生孩子,为什么我们不能对自己做呢?
它被称为人类自我驯化假说,它假设我们的进化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越来越多地受到对攻击性较小,更亲社会的伴侣的偏好的指导。
因此,我们的沟通能力压力越来越大,促进了复杂的语言技能。我们大脑功能的变化可能对我们头骨的大小和形状产生了影响,这与驯养动物的头骨变化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可能不是唯一经历过这种偏好的灵长类动物,即更和平、更富有表现力的道路,而不是暴力生活。野兔识别我们的近亲倭黑猩猩(倭黑猩猩),作为自我驯化的候选者,基于该物种与其其他近亲黑猩猩相比缺乏攻击性的断言。
现在,非洲象和亚洲象被提名为自我驯化的两个新例子,可以说它们经历了与人类和倭黑猩猩类似的选择过程。
这项研究的作者提供了一份广泛的群体之间相似之处的清单,作为共同驯化过程的证据。例如,在所有三种情况下,下颌和颅骨都改变了形状,下颌缩短或头骨变得不那么细长,牙齿数量减少。
在行为上,有一种和平互动的倾向,侵略的例子往往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所有物种的婴儿都倾向于参与社交和非社会游戏,这通常有助于社交和联系。还有“异体育儿”的重要证据,即后代由非其直系祖先的成年人指导和照顾。
研究小组对数百个基因进行了审查,这些基因推测与胚胎组织的变化有关,这些基因被认为部分负责驯化,发现一些证据表明进化至少有利于大象中的几十个这样的序列。
提供的示例可能只是挑选适合的案例。例如,其他经过驯化的动物发育成耳朵松软和尾巴卷曲的品种。
研究人员认为“驯化的物种通常不会显示出与驯化相关的全套特征”,因为不同的性状块可以破碎并且不再经过选择。这意味着大象不太可能失去耳朵中已经进化的结构,因为它们对体温调节非常有用。
这三种大象在多大程度上可能走上了或可能不会走上亲社会、家庭“幸福”的进化道路,主要取决于该假设本身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理论,能够解释为什么某些社会特征可能常见于不同的物种。
如果是这样,我们可能会在驯化过程中发现其他动物。海豚,也许,或者各种鸟类或啮齿动物也可能经历了类似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社会复杂性而不是强壮和愤怒。
一旦被视为人类独有的美德,优先考虑和平指导、复杂的情感表达和对彼此的普遍爱的倾向可能是许多社会动物的选择。
与曾经定义我们物种的许多特征一样,人类只是将驯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这项研究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本文的一个版本首次发表于2017年4月。